后记

予年四十有二,谪居筠州。

筠虽小州,而多古禅剎,四方游僧聚焉。

有道全者住黄蘗山,南公之孙也,行高而心通,喜从予游,尝与予谈道。

予告之曰:子所谈者,予于儒书已得之矣。

全曰:此佛法也,儒者何自得之?

予曰:不然,予忝闻道,儒者之所无,何苦11强以诬之。顾诚有之,而世莫知耳。

全曰:12儒佛之不相通,如胡汉之不相谙也,子亦何由知之?试为我言其略。

予曰:孔子之孙子思,子思之书曰《中庸》,《中庸》之言曰: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此非佛法而何?顾所从言之异耳。

全曰:何以言之?

予曰:六祖有言:不思善,不思恶,方是时也,孰是汝本来面目?自六祖以来,人以此言悟入者太半矣。所谓不思善,不思恶,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。盖中者,佛性之异名;而和者,六度万行之总目也。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,此非佛法,何以当之?

全惊喜曰:吾初不知也,今而后始知儒佛一法也。

予笑曰:不然,天下固无二道,而所以治人则异。君臣父子之间,非礼法则乱,知礼法而不知道,则世之俗儒,不足贵也。居山林,木食涧饮,而心存至道,虽为人天师可也,而以之治世则乱。古之圣人,中心行道,而不毁世法,然后可耳。

全作礼曰:此至论也。

是时予方解老子,每出一章,辄以示全,全辄叹曰:皆佛说也。

予居筠五年而北归,全不久亦化去,逮今二十余年矣。

凡《老子解》亦时有所刊定,未有不与佛法合者。

时人无可与语,思复见全而示之,故书之《老子》之末。

大观二年十二月十日子向题。


经名:道德真经注。

又名:老子解。

宋苏辙注。

四卷。

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

参校本:无求备斋影印宝颜堂秘夏本(简称宝颜本)。


  1. 何苦:原本作『何若』,据宝颜本改。↩︎

  2. 全曰:此二字原在『子亦何由知之』后,据宝颜本改。↩︎